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人物 > 海归新闻 > 正文

80后留学生罗海岳:爱心可以复制

2010年06月30日  来源:留学生杂志 
  
  有个故事说,四位古人谈理想:一个说要富可敌国,一个想妻妾成群,一个盼望得道成仙,最后一位说,我的理想是腰缠万贯,骑鹤下江南。

我问罗海岳,你的理想是什么?

他说,我希望所有的眼睛都明亮,所有的笑脸都灿烂,所有的孩子都快乐!

这个21岁男孩的回答让我感动。如果他的理想真能实现,那将是一个如何明丽丰足、如何安宁完美的世界啊!

我知道他一直在努力。

两年来,他利用假期跋山涉水,行程4000多公里,数次深入川藏贫困山区考察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情况,并发动家人、好友和同学,对这些贫困孩子实施助学计划。在他的感召下,目前共有1000多名中国海外留学生加入爱心扶贫助学活动,他们已经帮助131名失学孩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。

我知道,为了他这个美好的理想,为了把爱心无限地复制下去,所有认识他的人也都在努力。

《深圳特区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多家媒体对罗海岳的助学事迹分别作了报道,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和关注;鹏城市民纷纷称赞这位有爱心、有责任感的好青年,认为他是当代青年学习的好榜样;深圳市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少年向罗海岳学习;在2008年度“广东十大新闻人物”评选活动中,罗海岳入围候选人。

罗海岳,这位留英大学生,这位在深圳出生长大的“80后”青年,之所以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和支持,是有充足理由的。

只为那些迷茫眼神从繁华的英国伦敦,到偏远的中国贫困山区,路途有多远?

从一颗懵懂的善良之心,到一个完整的助学计划,心路有多长?

当罗海岳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,他父母常给他讲一些励志小故事,启迪他为人要忠厚,处事要端正的道理。夏夜围着大人在芒果树下听故事,是儿时的罗海岳最快乐的事情。故事里的忠奸善恶,一会儿让他欣喜振奋,一会儿让他哀叹憎恶,喜喜怨怨之间,纯良、向上之心油然而生。大家都说,罗海岳从小就很心善,看不得别人受苦。天桥下年老的乞讨者、被人训斥的餐馆小工、风雨中蹬车的送报人,甚至街头流浪的小狗,都会让他心生怜悯。 罗海岳至今记得老舍文章里那只受伤的小鸟:“小鸟的样子,我一眼便看清了,顿时使我要闭上眼。小鸟几乎是蹲着,胸离地很近,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样。头低着,小嘴指着地。那两个黑眼珠,非常的黑,非常的大,不看什么,就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……”当时,读到这段文字时,罗海岳就觉得心疼。

罗海岳家里是典型的经济优裕、衣食无忧的新一代深圳人家。他的求学之路也一帆风顺:从深圳荔园小学毕业后,成为深圳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,读罢高二课程,16岁便独自前往英国Ackworth School 念A-LEVEL课程,然后又考入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(伦敦政治经济学院),攻读人文地理专业。可是,这个在蜜罐里长大的男孩脑中,却始终浮现出另外一些别样的面孔和眼神——如同老舍文章里受伤小鸟一样天真、无助、迷茫、绝望的眼神。

多年来,每到假期,罗海岳的父母都会带他外出旅游,并特意到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去看一看,聊一聊。在那里,罗海岳目睹和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、贫寒的生活。每一次旅行,他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。

他说:“我怕看到那些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,而失学在家的孩子的眼神。他们的眼睛那么清澈,眼神却那么迷茫。他们睁着顶大顶黑的眼睛企盼似地看着我,让我揪心,让我不安。我一直在想,怎么才能够帮助他们,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,让他们的脸上充满属于童年的灿烂笑容。”

助学的念头,是罗海岳留学英国后开始产生的。

他说:“在伦敦,我看到个别中国学生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,这和国内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,简直一个在天上,一个在地下。我知道,其实大家都有善心,但又觉得公益事业离自己很远,没有一个方便和值得信任的渠道让他们奉献爱心。我想,如果能建立一个平台,一方面利用起我身边这些有能力、有爱心的资源,让大家有一个比较透明的助学渠道,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那些贫困的失学孩子。何乐而不为呢?”

原来,所谓爱心,不就是一把伞么,晴天收起,雨天为人慷慨地撑开。为了那些不再令人心痛的迷茫眼神,远在英国的罗海岳,希望能撑开这把爱心之伞。

留学促使爱心成长留学是一件漂亮的外套吗,一穿上它,就可以变得楚楚动人?

还是,留学是一弯深深的海洋,游到彼岸的人,都可以称为英雄?

出国之前,罗海岳的英语功底还算可以,但一来到英国,才知自己所学的英语离文科学术要求水平有很大距离——日常口语和学术文章对写作的要求,有很大区别。在国外学习,英文水平的高低,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。如果没有一手流畅的文笔,对学习成绩的制约也是很大的。为了克服语言障碍,罗海岳鼓起勇气,主动跟英国本地学生交流。后来,在本土好友的帮助下,说一口带有伦敦腔的英文和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,这些对罗海岳来说,已非难事了。

 在学习压力很大的英国,罗海岳也学会了“计划时间”的本领。他说,“在国内父母身边时,我只是一个小孩,什么事也不操心,但在英国,从租房、搬家到电费、水费,都得一个人搞定。”如今,罗海岳养成了一个习惯,做任何事情之前,他都要先拟计划。他每天都给自己列一张时间表,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,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,时间表中都要详细地写明,做完一项划掉一项。“因为事事都得靠自己,所以必须要有计划性,要不然会耽误很多时间。”罗海岳颇为老道地说。

留学也如围城,国内的学生想出去,出国的学生却想回来。未出国之前,罗海岳也一样,他总是幻想去一个繁华、陌生的国度,过一种浪漫、自由的生活。可来到英国后,才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尤其是刚来英国那会儿,每次往家里打电话,都是一边说话,一边擦眼泪,但又怕父母为自己担心,只好违心地说一切都好。每逢佳节,看见别人一家团聚,他就会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。后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等适应了周围的生活环境、跟上了学习的节奏后,才开始慢慢地享受在英国的生活。

虽然罗海岳家境宽裕,可他懂得节约,从不铺张浪费,并带动身边的同学们,过着朴素而有意义的生活。有时,为了省钱,他们特意等到超市大减价时再去狂购。如果碰到减价的、快到保质期的鸡肉,他们就会买回一大口袋,放到冰箱里,周末做上一大锅,就足够吃一个星期了。罗海岳经常对朋友们说,我们在伦敦饭馆里少吃一顿饭,省下来的钱就足以支付甘孜山区一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了。

留学的艰难过程,使曾经年少轻狂的罗海岳慢慢变得稳重,他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责任。这时,助学的念头,也由当初的一棵小苗,慢慢长成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。

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教育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,而不是培养有特权的阶层。罗海岳深知这句话的真谛。

他曾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:一个卖菜的,也许是一个北京近郊的菜农,他目光迷茫,是因为他无法轻易地改变自己站立的地方和身分。他要生活,尽管不情愿,但他依然站在那里。而一个加拿大菜农呢,他哼着歌,因为卖菜也许是他自己的选择,也许是他祖父的一个产业。这便是他们的不同。一个有选择,一个没有选择。一个是自己的主人,一个是命运的奴隶。可是,他们之间的差别靠什么来改变呢?

只能是观念!什么又能改变观念呢?只能是教育! 2007年6月,当别的同学利用暑假相约外出游玩时,根据从网上查到的资料,罗海岳决定进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,考察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情况。出发之前,原本有5人希望同行,可是后来,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半途放弃,罗海岳只好像个壮士一样,只身前行。

他把考察的第一站选在西藏定日县。

来到海拔近5000米的定日县,迎接他的,首先是强烈的高原反应。他感到四肢无力,头痛欲裂,倒在宾馆的床上,爬不起来了。随着身体越来越不舒服,罗海岳当初的满腔热血,顿时烟消云散。他只能昏睡,却一次次地梦见那些贫困的孩子和无奈的家长,他们的眼神依然迷茫。

也不知昏睡了多久,稍微清醒后,罗海岳挣扎着给远在家中的妈妈发了一条短信,“妈妈,我很想回家。”

知子莫若母。罗海岳的妈妈接到儿子的短信后,虽然心急如焚,但她更相信,儿子肯定能挺过来,他是不会半途而弃的。她马上联系西藏的一个朋友,这个朋友又托定日县的一个亲戚,几经周折地找到了罗海岳,开车将他送到几百公里外海拔稍低的一座城市。在那里休息了两天,身体稍有恢复后,罗海岳便背着旅行包,戴着大墨镜,继续前行!

因为西藏村落分布零散,有时他需要搭乘20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,才能到达下个目的地。更多时候,他需要徒步走进那些还未通车的村落。每到一个村子,罗海岳首先打听谁家孩子是因为贫穷而无法读书,然后直接上门了解情况,并表达出希望提供帮助的愿望。

“你想继续读书吗?我们可以帮助你。”这句真诚的话,如同天籁之音,让那些贫困孩子的眼睛顿时闪亮,也让罗海岳的生命得到了洗礼。他坚信,任何艰难困苦都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,他一定要把助学这件光荣而重大的事情进行到底!

从八一县到然乌县,从昌都县、德格县、炉霍县,再到康定县,沿着川藏线,历经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、实地调查后,在罗海岳随身所带的笔记本电脑上,已经有了一份详尽的调查资料,哪所学校的设施、学生生活、学习情况;哪个贫困孩子的家庭组成、收入情况、困难情况等,他都一一记录在案。

做完这一切,重新返回深圳炽热的阳光下,罗海岳的人虽然变黑、变瘦了,但他的心却变宽、变广了。

把爱心复制千万份经过连续两次的考察,一份成熟的帮扶计划在罗海岳的头脑中形成:一些硬件极差的学校,需要对校舍维修或者翻新;对那些因家境贫寒而面临辍学的孩子,则需要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资助。对此,他还拟订了一份详细的资助标准。

随着手头掌握的资料越来越翔实,筹集善款成了接下来的当务之急。正当罗海岳发愁之际,一直支持儿子的父母,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创意:用家庭拍卖会的形式来筹集款项。

2007年9月,一个“家庭式”的拍卖会如期举行了。当天,罗海岳父母的亲朋好友以及自己的同学和家长,全从四面八方赶来,大家把家中的一些装饰品、服装、字画,甚至外出旅游时购买的一些小纪念品,全部捐献出来,然后进行“竞拍”。这次“拍卖会”共筹得款项3万多元。这3万多元,马上捐给了名单上23个贫困家庭的孩子。

2008年9月,尝到了甜头的罗海岳,又在亲朋好友中举办了第二次筹款拍卖会,同样获得圆满成功,筹得善款近10万元。在罗海岳的努力下,已经有131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重新走进课堂。

第一次考察结束之后,罗海岳回到英国继续他的爱心行动。 2007年11月16日,经过罗海岳和同学们的倡导、组织,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联合举办了一场5公里的长跑筹款比赛。虽然当天天气不好,气温不到10摄氏度,而且还下着小雨,但仍有60多人冒雨前来参加活动。

“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额外的经济收入,但我们提倡的是,大家平时生活尽量节俭一些,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献出来,比如少喝一杯饮料,少买一件品牌服装,少参加一次聚会,这样可以省下一些钱来,而这些钱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,就是一次读书的机会,一次人生获得巨大转变的机会。”平时人缘很好的罗海岳,在各种聚会上都会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考察的情况和收获,并与同学们分享帮助别人的快乐。

罗海岳提出的中国留学生爱心扶贫助学计划,引起了越来越多留学生的反响和共鸣,他们开始关心祖国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教育情况,将自己积攒的零花钱甚至勤工俭学挣来的钱捐了出来。如今,已经有1000多名海外留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,参加了爱心扶贫助学活动。为了支持罗海岳,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生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慈善部,并由罗海岳担任部长。 2008年暑假,罗海岳再次发起了前往四川省甘孜和大凉山的支教计划,100多名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通过网络报名,经过筛选,有6名分别在英国、美国和日本留学的同伴最终成行。后来,罗海岳和他的伙伴们又在伦敦举行了筹集善款的音乐会,共有200多人到场,爱心行动共筹到60多万元,大部分已用于帮助贫困学生,余下的将作为每年的学费,按计划、有步骤地支援他们。

面对给予他的一些荣誉,罗海岳却异常低调地说:“如果有更多的人向这些贫困孩子奉献爱心,如果这份爱心能复制出百份、千份、万份,这比什么荣誉都重要!”

英国的开学时间到了,罗海岳重新回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,继续做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。可是,他常常会想起如今已经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、那些如洛绒康珠一样的被资助者,常常会想起和贫困学生同吃同住的、那些如黄鹃娟一样坚强的志愿者。他更是常常会想起那些来自英国、美国、日本等世界各地、共同奉献爱心的同伴们,也常常想起“上善若水”、“海纳百川”这些传承古老和文明的中国词语。

有一天,罗海岳在水龙头下洗手,看水从手指间哗哗流过,他突然觉得,其实光阴也如流水,它总是不经意地,从眼前一点一滴地流淌,一寸一寸地消逝,让人无法挽留,不可回头。可是,他知道,在流淌和消逝之中,总会留下一些美好的印记,让青春华章中的某一节,显得格外的动人和激昂,比如他的留学经历,比如他的助学事迹,比如这份爱心的复制和延续。



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。

编辑:王文乐
相关文章